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1-1420
国内刊号:42-1131/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5362 人次
 
    本刊论文
泌尿结石的成因与临床检测

摘要:泌尿系统结石简称尿结石或尿石病,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本文主要探讨泌尿结石的成因,及检测指标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够对临床诊断起到借鉴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4333522.htm
  关键词:泌尿结石 尿酸 草酸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79-01 
  泌尿系统结石简称尿结石或尿石病,是指在泌尿系统内的尿液沉淀性聚集物,其学名为肾结石、尿结石,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 
  1 泌尿结石的成因 
  尿石病的流行病因素较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气候、季节、水质、职业、社会经济水平及饮食结构等。 
  1.1 饮食关系。 
  1.1.1 缺乏乳类饮食可导致低磷尿。由于体内磷酸盐缓冲系统不足,肾可分泌大量氨,以调节成酸性尿,致尿中氨增加。在严重缺乏蛋白质时,自身组织可分解尿酸排泄增加。 
  1.1.2 过量摄入动物蛋白可致尿钙尿酸和草酸排泄量增加。尿PH和枸橼酸下降。尿钙和草酸排泄量的增加,造成尿中草酸钙过饱和度的增加;尿酸排泄增加及尿枸橼酸排泄减少,造成抑制物降低,促进结石形成。 
  1.1.3 精制粳摄取过多。现已证明,过多饮用含搪饮料者尸解中肾钙化明显增加,精制糖摄入过多可致肾小管上皮损害,因此摄取过多精制糖可能是肾结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 
  1.1.4 食物中含纤维素过少。由于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过少时,食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长,增加了肠道对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有易形成草酸钙结石的危险。由此可见,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食物中摄取的动物蛋白和精制糖过多,引起尿钙、草酸和尿酸排泄量的增加,在纤维素少的饮食结构时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适当减少动物蛋白和精制糖的摄入,增加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1.2 其他原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结石是由多因素综合而形成,个体间有很大差异。新陈代谢紊乱引起尿结石的原因有:高钙尿、高草酸尿、高尿酸尿、胱氨酸尿、黄嘌呤尿、低枸橼酸钠尿、药物结石。 
  2 实验指标检测 
  对每一例尿石病人在住院时应测定血清钙、磷、尿酸、电解质、血液气体,酸碱指标、尿素及肌酐等,以助于对肾功能情况的了解。 
  2.1 血液检查。 
  2.1.1 钙、磷。正常成人血清钙为2.1~2.55mmol/L(8.4~10.2mg/d1),无机磷为0.87~1.45mmol/L((2.7~4.5mg/d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者血清钙常高于正常(>265mmol/L)并常伴有无机磷降低。 
  2.1.2 尿酸。正常成人血清尿酸含量男性为208~416umol/L(3.5~7.0mg/d1),女性为155~387umol/L(2.6~6.5mg/d1),即男性>416umol/L,女性>387umol/L为高尿酸血症。由于高尿酸血症常伴尿中尿酸排泄增加,因而可形成尿石。 
  2.1.3 血清电解质和血液气体酸碱指数。由肾结石伴肾功能障碍时常伴肾性酸中毒。此时血清钠和碳酸氢钠均降低,血钾增高。在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可出现低钾和高氯血症性酸内毒。 
  2.1.4 尿素及肌酐。主要提示肾功能损害。尿素氨>7.5mmol/L(2.9~7.5mmol/L或8~21mg/dl),肌酐>106mmol/L(53—106mmol/L,0.6~1.2mg/dl)常表示有肾功损害: 
  2.2 尿液检查。 
  2.2.1 微生物检查。包括细菌检查,如涂片、菌落计数及培养致病菌等。对因感染(可为继发感染)而培养的阳性细菌分别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2.2 空腹新鲜尿pH测定。24h尿测定pH值常可受饮食、饮水量、尿久置污染、尿中二氧化碳丢失等多种因素影晌,而新鲜空腹尿则可消除这些影响因素,能较正确地反映体内代谢与肾对pH的调控能力。有的结石与PH相关,如感染性结石病人之新鲜尿酌pH常可高于7.0,尿酸结石患者pH值常<5.5。 
  2.2.3 24h尿量。测定24h尿量时应包括排大便时排出的尿液,尿液计量要准确。尿量少是形成结石因素之一,保持一定尿量可起到预防各类结石的作用。对结石病人了解尿最量多少不仅有助于分析结石形成原因,也是防治结石形成的重要依据,如对胱氨酸结石病人可根据胱氨酸的日排泄量,计算溶解这些胱氨酸的尿量,只要长期保持超过溶解胱氨酸所需的尿量,就能有效地防止胱氨酸结石的形成。 
  2.2.4 尿中钙与磷。正常饮食下男性24h尿钙排出量为2.5~7.5mmol/24h(100~300mg),女性不超过7.0mmol/L(250mg)或4mg/Kg,超过时称高尿钙,是形成结石的重要因素。尿磷排出量为12.8~22.4mmol/24h(即400~700mg/24h),不超过700mg,尿中无机磷排泄增加,使磷酸盐易在尿内形成结晶,形成微小核心,导致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成为钙性尿石的组成成分。 
  2.2.5 尿中草酸。尿革酸盐增加是形成结石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正常人每日排出91~456umol/24h(8—40mg)>500umol/24h(>50mg)为高草酸尿。原发性高草酸尿病人每日可排出>1000umol/24h。部分特发性含钙肾石病人尿中排量超过正常,但很少达到上述量。 
  2.2.6 尿酸。正常人24h排出2.4~4.1mmol(400—700mg)尿酸,女性<3.5mmol/L,超过正常参考值则为高尿酸尿。部分尿酸结石和特发性含钙肾结石者,可出现高尿酸症。 
  2.2.7 尿镁。正常尿镁应为2.1~8.2mmoI/24h(50—200mg/24h),低于正常者为低镁尿,可能是尿石形成原因之一。 
  2.2.8 枸橼酸。正常人每日枸橼酸排泄量>320mg,低于此值为低枸橼酸尿,是肾结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在肾小管性酸中毒和部分持发性含钙肾结石病人,可见尿枸橼酸明显降低。 
  2.2.9 胱氨酸。正常人排出胱氨酸83~830umol/24h(10~100mg/24h),胱氨酸尿时该值高于正常参考值,杂合子胱氨酸尿患者每日排量<3320umol,而纯合子胱氨酸尿多>3320umol/24h,甚至高达8300umol/L,比正常排出多10倍。 
  参考文献 
  [1] 杨春生.临床检验学(第一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09 
  [2] 吴宏飞.现代泌尿外科诊疗指南(第一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7(第一版) 
  [3] 杨海珉.胆汁液晶与胆囊结石[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3 
  [4] 房宏林.临床常见疾病诊疗规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4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